围棋起源于中国也是中国传统四艺之一。晋朝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以闲其情。”也就是说尧帝为了培养儿子作战能力,发明了围棋这种益智游戏。现在我家娃一晃也学棋快两年了,今天就简单记录一下我家娃学围棋的历程和成长。
为啥选择学围棋?
不知道其他家长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在娃幼儿园阶段并不知道娃真正的特长和兴趣在哪方面,焦虑的妈妈又怕错过了娃最佳启蒙期,所以琴、棋、书、画都想让他简单接触一下。同时也希望娃学会下棋,可以跟小朋友多一个交友的途径,业余时间也可以不沉迷于电子产品了。由于我自己以前也没接触过围棋,只是在“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样的诗句、《棋魂》这样的影视作品中感受过围棋的魅力,所以开始时就先自己做了做功课,简单了解了一下围棋的基本规则,然后再带他尝试下下棋。看到他还蛮有兴趣的,才开始给他报了兴趣班正式学了起来。
围棋是怎么学的?
刚开始的前两三个月娃学得还挺轻松的。基本一周一节课,学的是基本的吃子技巧,课后他也没怎么练习,光靠课上下棋也还跟得上,自己还得意得自称“班里第一高手”。慢慢地发现其他小朋友课后都下了功夫,一个个开始赢过他,他才开始有点儿着急。
因为妈妈也不懂棋,娃又不爱做书本上的作业,所以为了让娃能巩固学习效果和热情,就鼓励娃在家里开设了围棋小讲堂。妈妈和奶奶就成了陪练、学员和“被虐对象”。每次妈妈都需要像个小学生一样,乖乖听娃讲课然后陪下棋,时不时地还要故意下错,让“小老师”给纠正。妈妈每次上完小讲堂要表示“小老师”讲得好,妈妈收获很大。每次下棋时妈妈还需要假装稍稍输那么一点点,让“小老师”给指正。对娃来说这种形式效果还可以,即巩固了学习内容也提高了兴趣。这里比较难的一点就是:妈妈作为那个“陪太子读书”的人,“陪”这个尺度得仔细拿捏。
妈妈就这么陪着陪着,由开始的假装输棋,渐渐变成了真输棋,最后现在已经被娃全面碾压,经常抓破脑袋也会被虐得寸步难行。看来妈妈这个陪练已经越来越不称职了,估计离失业的日子不远了!
在围棋中得到了哪些成长?
虽然娃在同龄的棋童里不算突出的,但目前也还算跟得上。娃这两年的围棋学习,收获的不只是学到了一门技能,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磨练了他性格。比如:
1、如何面对失败
开始时,娃特别怕输棋、怕被别人吃子。在网上跟其他小朋友下棋时,如果对方很厉害,他被吃了子或者处于劣势时,他就会开始大哭,哭着要认输。而且自己都不敢去点认输键,就非让妈妈帮他操作。每输一盘棋,娃都要缓好久才能缓过心情来。尤其是网上下棋升到6级后,娃害怕输棋多了会被降级,就好久没敢在网上再下棋。
后来随着娃棋力的提升,赢的概率变高了,加之妈妈的鼓励,娃现在面对失败越来越坚强了。现在娃下棋处于劣势时也不再轻言认输,会边哭边想办法去扭转局势。当他发现只要努力坚持下去找出路,通常可以逼得对方会先崩溃认输之后,他也越来越愿意去坚持尝试逆袭。逆袭赢棋的经历给娃带来的不止是短暂的快乐,更多的是自信心。
希望经过围棋中失败和挫折的洗礼,娃以后在面对人生中其他的挫败时,也能让自己更勇敢更坚强一些。
2、大局观懂取舍
开始学棋时学的是吃子,后来渐渐转入到围空阶段。围棋中的“围空”就是占领地盘,谁占的地盘儿大才能赢。有时为了更好围空,必须放弃一些地盘和棋子。
娃开始学围空时,还是老惦记着去吃子,往往为了吃掉对方的几个子,会丢掉大片地盘。对方一进攻,娃就想着赶紧去作战。虽然老师不断强调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