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年2月26日在焦作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焦作市人民政府市长徐衣显
徐衣显在作《政府工作报告》。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林峰、刘金元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打好“四张牌”,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持续深入开展“质量、效率、法治、出彩”落实年活动,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进、好”的态势。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总量达.5亿元。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4%,居全省第四位,提高1.4个百分点。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8%,税收收入增长18.7%,提高6.4个百分点。税收占比达70.3%,创近10年来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9%。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7.2%、8.2%,下降率均居全省第三位;省控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达95.8%,居全省第一位。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民生支出亿元,增长1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8.7%。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圆满完成,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一是着力提升品质内涵,擦亮了城市品牌。深入开展“四城联创”,实施主次干道维修、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背街小巷整治、农贸市场提升等工程,扎实开展志愿者服务,城市承载能力、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二是聚焦发力项目建设,筑牢了发展支撑。坚持项目为王,强力推进“双十工程”,蒙牛乳业液态奶、河南超威正效一期等项目投产运行;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绿化部分基本完成,焦作火车站南广场、南站房建成投用,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苏蔺水厂一期通水,中原路全线贯通,做实了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调整、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三是抢抓新发展战略,提升了区域地位。全力打造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市区门户枢纽城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郑焦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围绕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的目标,明确了建设“一枢纽、一中心、两新城、两走廊、三平台、四绿带”发展格局,构建高铁枢纽取得重大突破,南部产业新城蓬勃发展,北部生态新城有序铺开,郑焦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推进,平台建设在创新中不断加强,郑焦深度融合全面提速,战略框架支撑显著增强,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区域地位加快提升。四是狠抓重点突出特色,创造了“焦作经验”。“两定制兜底线”健康扶贫新模式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两延伸、三提升、一集中、三聚焦”“四医联动”综合医改经验在全省推广。成为全省“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试点市。成功创建全国首家市、县、乡、村“四级联创”的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全省综合治税、电商扶贫、旅游信息等现场会在焦召开,农村电商扶贫经验在全国电商论坛上推广,“焦作经验”叫响全国全省。五是准确把握重大机遇,实现了借力发展。超前谋划、精心运作,成功创建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全国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全国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一批高含金量的“国家级牌子”,争取了一大批政策和资金支持,增强了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有效完成,全市正在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发力关键环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围绕关键重点,精准精确施策,有效破解难题,全市经济平稳运行、稳中向好。一是扩大有效需求。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健全领导分包、观摩评价、集中开工等机制,转型发展攻坚项目库入库项目和累计新开工项目数量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分别占年度计划的.3%、.7%。着力培育消费热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9%,居全省第3位。持续加大力度,引进省外境内项目数量、进出口总额均居全省第3位。二是壮大实体经济。推动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出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N”等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成本等专项行动,减免企业增值税14.7亿元、小微企业所得税万元,帮助企业轻装上阵,有效激发了实体经济活力,全市新增市场主体4.2万户,同比增长8.1%。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抓落实、优化环境促发展”活动,完善“六本台账”,加强“四项对接”,为重点企业解决融资亿元、用工2.1万人、建设用地亩,有力保障了企业需求。启动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市直行政权力事项取消下放项、调整项,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一网通办率、办件总量和人均办件量均居全省前列,为企业发展营造了宽松高效的环境。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供给质量持续提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整产业、产能、产品结构,供给质量效率不断提升。一是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高端制造业先进基地,制造业十大产业增加值增长9.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1个百分点。全面开展“三大改造”,个项目完成投资亿元,中原内配等企业获评“绿色工厂”。深入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蒙牛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超百亿、超50亿企业分别达2家、12家。强力推进个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完成投资亿元。启动百企退城三年行动计划,搬迁改造企业68家、完成20家。实施“千企上云”行动,培育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19家、对标企业家。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万吨。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云台古镇、嘉应观田园综合体等项目顺利实施,云台山被评为省三钻级智慧景区,青天河、神农山被评为省一钻级智慧景区,云台山旅游节荣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优秀节事奖”,我市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目的地,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2.3%。围绕打造中原经济区文化康养业引领基地,加快建设陈家沟太极产业新城,强力推进云阶康养小镇、保和堂(焦作)产业园等重大康养业项目,与张艺谋团队成功签约,启动《印象·太极》大型实景演艺项目;与阿里巴巴实现战略合作,共同打造集竞技比赛、体育健身和衍生产业于一体的功守道赛事。电商交易额达亿元,增长23.2%。驮丰多式联运物流港等项目加快建设,鹏海保税博览城保税仓库一期建成投用,新增A级物流企业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1个,获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以“政府主导、信用为基、服务为本、智于解困、慧于创新”为原则,建成全国领先、全省首家智慧金服平台,注册企业家,实现放款亿元,打造了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焦作模式”。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四板挂牌企业64家,新引进金融机构5家。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加快发展载体建设。孟州市、武陟县产业集聚区考核综合排序分别居全省第8、第11位,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晋升三星;解放区特色商业区晋升三星,修武县、中站区特色商业区晋升一星,发展载体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三)强力开展三大攻坚,瓶颈制约加快破解。坚持把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作为破解瓶颈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系统谋划、强力推动,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一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认真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严格控制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全市政府债务率稳步下降。积极化解企业风险,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出台银行业自律公约,妥善处置金融风险点,维护了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二是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制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四场硬仗”“六大行动”和“四项工程”,攻坚任务扎实推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个,建成就业基地62个,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1.2万人,56个贫困村、1.31万人实现脱贫。结对帮扶嵩县工作全面推进。三是大力推进污染防治。出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强化“六控”措施,调整“四个结构”,家企业实现提标改造,完成11台6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拆改,完成“双替代”改造9.2万户,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各级河长累计巡河6万余次,实施城区河道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工程,清理河道公里。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攻坚“1+3+9”制度体系,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扎实推进,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启动国土绿化提速、建设森林焦作行动,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9.2万亩,建成公路绿色廊道公里,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
(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动能有效激活。坚持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借外力、以创新添活力,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一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省定30家“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化解债务6.9亿元,直接安置职工人,全面打赢“僵尸企业”处置总攻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实现区域内医联体全覆盖、医联体远程诊疗全覆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国有林场改革基本完成。新的市与县(市)区财政体制运行成效显著,机构改革和国土、林业、电力、公共资源交易等改革扎实开展。二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组团参加进博会、广交会、东博会等重大招商节会,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青岛等地举办系列推介招商活动,引进省外境内项目个,合同利用省外资金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亿元。焦作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投运,全市进出口总额达.5亿元,其中出口达.3亿元。三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主动融入郑洛新国家自创区,6家单位被确定为自创区首批辐射点。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4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总数突破家,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多氟多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健全“引才聚焦”人才政策体系,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人,评选全市第二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3个,落实扶持资金万元。研发与试验经费投入强度居全省第6位,获得授权专利增长34.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16件,居全省第3位。发放科技贷款1.05亿元,成为全省首批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市。
(五)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协调发展步伐加快。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转型发展,“城乡一体、四级联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一是全面改造提升中心城区。以“四城联创”为载体,以十大基础设施项目为龙头,深入开展中心城区改造提升行动,实施道路维修项目40个,整治社区楼院个、背街小巷条,新增供热面积万平方米,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5%。二是强力推进百城建设提质。统筹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和文明城市创建,实施提质项目个,设立万元奖补资金,建立观摩点评、专项督导、考核激励等机制,百城建设提质工作在全省作经验介绍。三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夏粮单产全省第一,在全省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加快推进“四优四化”,建成1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化集群销售收入亿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家、家。温县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住房、供电、厕所等建设全面提速,“互联网+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建成“四好农村路”公里。孟州源沟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六)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是稳定扩大社会就业。开展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就业岗位推荐专项行动,建成全省首家市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7.5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7万人。二是加快发展公共事业。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7所、中小学73所,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覆盖。深化职业教育“双元制”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高考一本上线人,同比增长20%。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5分钟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累计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个,百姓文化超市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太极拳专项委员会落户焦作。十三届省运会综合成绩位居前列,省第七届残运会上取得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成功创建全省首家省级示范数字档案馆。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出台助保贷款实施办法,城乡居民养老参保率达到99.5%。全面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持续扩大。在全省率先开展贫困精神残疾人集中托养工作。棚改安置房开工2.9万套,公租房分配3.2万套,住房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四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基本完成“”楼院协商治理模式推广工作。沁阳邘邰村、博爱大新庄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深化平安焦作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依法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公众安全感指数居全省前列。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审计、外事侨务、统计调查、对台、史志、气象、地震、人防、援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年来,我们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依法依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我们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效改进和推进了政府工作。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焦作军分区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焦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关心支持焦作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约束愈加趋紧、转型升级困难增多等复杂形势,将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寻求破解新矛盾、新问题的新方法、新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稳增长,牢牢把握了发展主动权。实践证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无论风浪多大,中国经济这艘大船都能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二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号召,在承接上级改革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注重从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