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闽浙交界的寿宁县坑底乡芎坑村村头,只见青山绿水间的河道旁一个个长方形大鱼池清可见底,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鱼池中一群群虹鳟、金鳟、淡水石斑、山鳟在畅游。鱼池旁孵化车间、办公房、绿化等一应俱全,看着这布置精巧的高山冷水鱼产业园,实在不相信这竟然是一个年纪轻轻的返乡大学生——朱桂勇创办的。
“我返乡创业,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梦想与乡情。”朱桂勇告诉记者。
今年26岁的朱桂勇是芹洋乡丰谷村人,从小特别喜欢山间的各类动植物,高考时成绩优异的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了西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医院。其间,在外经商的父母给了他万元,作为他买房子的首付和结婚的费用。但他的内心却总想着回乡做点什么。
年11月,他独自一人对寿宁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当他走进高海拔的芎坑村时,顿时被这里夏季凉爽的气候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
“芎坑村有一大片次生原始森林,山间溪流众多,水质清澈无污染,水温清凉,非常适合养殖冷水性鱼类。”朱桂勇表示,这触发了他的创业灵感。当年12月,他创立了宁德市善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准备养殖收益高的淡水鱼——虹鳟、金鳟等。
但刚毕业没多久,创业没有任何经验,怎么办?他选择外出取经。说干就干,他立即前往北京国家级鲑鳟鱼良种场考察学习,并在那里做了半年技术员,熟练掌握了整套冷水鱼养殖技术,之后又返回芎坑村,开启创业之路。“在北京时场长十分欣赏我,希望我留在场里,两年后升为场长,给我40万元年薪,但我还是对芎坑念念不忘。”
年4月,朱桂勇在芎坑村支部书记郭存金的陪同下到20多户村民家中流转土地。
经过精心的筹备和建设,去年2月,占地15亩,拥有15个高标准鱼池的养殖场终于完工了。经过蓄水脱碱后,朱桂勇从黑龙江淡水研究所及芬兰引进了3万尾虹鳟、金鳟苗及2万尾三倍体虹鳟发眼卵。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学习、试验和摸索,朱桂勇不但成功培育出了鱼苗,还总结出了一套在寿宁高山地区养殖冷水鱼的技术。为了丰富产品,他又引进了一批更适合福建人口味的山女鳟鱼(山溪女皇)、淡水石斑鱼及常规品种土鲫鱼等。优质的生态环境养育出的健康山泉冷水鱼,一上市就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目前,渔场年产鱼1.5万公斤。
渔场走上正轨后,朱桂勇想着要如何让村庄和村民跟着受益。经过乡、村两级的谋划,芎坑村筹集资金对渔场下方废弃的水坝进行修缮,蓄水后准备打造芎坑高山冷水鱼垂钓中心,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体验。其间,朱桂勇负责传授村民养殖技术并解决销路问题。
“垂钓中心建成后,将成为芎坑吸引游客留下来的好去处,能有效带动乡村休闲游及相关产业发展。”郭存金表示。
朱桂勇说,创业期间遇到了种种困难,难免有些泄气,但一路获得了许多帮助与肯定,让他更加坚定地走下去。他介绍,寿宁县给予了15万元的人才奖励,坑底乡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及10万元奖励,自己在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后获得了省专家的一致认可,获评年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