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一树梨花压海棠rdquo

春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还未立夏,百草便丰茂起来,更别说杏花、桃花、李花、梨花、樱花、海棠等各种花了,纷纷耐不住寂寞,渐次盛开,争奇斗艳,一个比一个妩媚,一个比一个爱抢风头,渐欲迷人眼睛,试图让人们醉在?意的春天里。春到三月,不负好时光。梨花一枝春带雨,繁盛如雪,而此时海棠正好挂满枝头,艳无俗姿,美而高雅。梨花海棠,一白一红,颇似一对恋人。说起梨花海棠,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苏轼的一句诗:“一树梨花压海棠”。当然,诗中梨花海棠别有含义,怎么理解各人不同,全作笑谈,是否东坡所作,是真是假,皆不追究,但给人们留下了一句关于梨花海棠谐趣横生的诗句。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这两句诗,来自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

梨花冰清玉洁,白而无暇,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歌咏,历代文人墨客也毫不吝惜才华来赞美它。梨花的花语是纯真的爱,一辈子的守候。淡雅朴实的梨花,为本是孕育盎然生机的春天,增添了一丝暧昧之情,一抹爱慕之意。绿荫水畔,梨花树下,青年男女山盟海誓,依偎相伴,优美且浪漫。在北京,哪里更适合赶赴这场与梨花的约会呢,我们为您推荐故宫承乾宫、智化寺、大兴梨园、平谷梨花大道。

智化寺的梨花

智化寺,一座北京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寺庙,隐藏在东城区禄米仓胡同内。相比雍和宫、潭柘寺等知名古刹,它却鲜有问津。然而,院中的古树梨花,赋予了它美艳的“容颜”。胜春时节,徜徉漫步于院内,伴着典雅古朴的明代宫廷礼乐,听着北京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音乐,满眼尽是轻舞的白色花瓣,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听古音,闻花香,享受智化寺内的惬意。

大兴梨园

提到大兴庞各庄的特色,西瓜当之无愧占据着C位。然而您可能不知道,坐落在这里的万亩梨园是北京周边种植面积最大、开花最早、品种最多的古梨树群落。每当梨花盛开之时,古树上的朵朵梨花,在蔚蓝的天空下,为梨乡罩上一层迷人的面纱。

平谷梨花大道

说到梨花,还得说说平谷梨花大道。在平谷区镇罗营镇东寺峪村和核桃洼村之间,在群山峻岭之间,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小路两侧梨树夹道而生,这就是著名的梨花大道,也是年北京网红打卡地之一。每到春季,小道两旁梨花满枝,阵阵微风略过,淡淡清香。特别是在一场春雨后,满地漂流的白色花瓣,好似流淌的白色花溪,漫步于此,仿佛置身白色花海,洗尽你内心的浮躁和疲倦。在享受静谧之时,完成一次与自己内心深处的交流。

这里的梨花,见证了清宫八大疑案之一的发生!

人们常说,初雪后的故宫,方有紫禁城的味道。然而,积雪融化后便是花开满园。一树梨花一承乾,与春天一同如约而至的,还有故宫承乾宫的梨花。故宫的梨花不仅花白如雪,香气甜美,更是与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相得益彰。伴随着承乾宫出名的不仅有红砖绿瓦间的梨花,还有那段顺治帝与宠妃董鄂妃的凄美爱情故事。当梨花遇上红墙黄瓦彩檐,只愿你在树下,梨花落如雪。翻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政协《文史精华》杂志主编、编审石玉新先生所著的《清宫八大疑案》及散文作家那海所著的《明清后妃的爱恨往事》两本书,真的可以看到顺治帝痴情万种,董鄂妃梨花带雨,那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传奇呢?清初的两位皇帝,在性格上有个共同点,就是多情。清太宗皇太极深爱宸妃海兰珠,听说宸妃病了,至关重大的仗也不打了,连夜从前线赶回宫,见上爱妃最后一面。宸妃死后皇太极一直郁郁寡欢,甚至最后忧郁而死。他是因脑溢血突然驾崩的,与心情长期哀伤悲痛有关。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也继承了父亲的多情,并发扬光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官书记载顺治皇帝崩逝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时年二十四岁。但在传说中,他并没有死,而是因为爱妃去世,看破红尘,一个人跑到山西五台山当了和尚。持此传说的人拿出证据:顺治帝的儿子康熙皇帝多次上五台山进香,名为祈拜,实为看望父皇。有一次,康熙巡行到晋北,地方官没有好的器具招待当今圣上,只好到五台山上去借内廷之物。在清宫云集的后妃中,称为“传奇”的,董鄂妃当算一个。只是她,在死后被追封为孝献端敬皇后,她的绝色,定格在永远的22岁。那一年,她肤若凝脂,黛眉皓齿,似芙蓉出水,气韵动人。对于顺治皇帝来说,他的一生遇到过成百上千个女人,并对其中的许多产生欲望,使他真正爱上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董鄂妃。顺治十七年(年)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北京紫禁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痴情天子顺治帝悲痛欲绝,四个月后,追随她而去。这场十七世纪紫禁城里发生的惊世骇俗的生死之恋,让人喟叹。自古帝王身边,往往佳丽三千,百媚千红,顺治皇帝唯独钟情于董鄂妃一人。董鄂妃的身世、她与顺治帝的旷世情缘,以及顺治存在她死后的出家之念,给世人留下太多话题。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顺治真正视为国色天香、红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这是顺治十三年(年)的春日,春光注定妩媚,19岁的少年天子遇见了他命中注定要相遇的女子。我们无法形容董鄂妃18岁的容颜,所有的美艳与绝色都只是后人的想象。就如同,我们都会认为,男女相识的最初,女子若有惊艳之美,更容易让对方一见钟情。°董鄂妃到底有多美?这其实是个谜。清代存有许多嫔妃的画像,唯独没有董鄂妃的。更奇怪的是,顺治皇帝本人擅长绘画,尤其擅长人物速写,无论如何,给自己心爱的人画张画,让自己留个念想,也是合乎常理的事。可是,也许是经久失传,或者是其他原因,偏偏没有董鄂妃的画像流传下来。或许她貌美如仙,顺治帝不忍与人分享她的美丽。或许,据《李朝实录》记载,董鄂妃长得一般,不甚美。如果真是如此,那她定有别样过人之处。那么,董鄂妃究竟有着怎样诱人的魅力呢。关于这一点,顺治帝在《端敬皇后行状》中曾下过“婗静”二字的按语。这“婗”字,根据《集韵》,意思是妩媚。这是个很特别的词语,《旧唐书》中赞杨贵妃的美貌,用的是“姿色冠代”;《晋书》中赞安乐公主,用的是“有殊色”;《宋书》中写南朝宋文帝的妃嫔路惠男,直接一句“以色貌选入后宫”,倒也让后人少了几分猜想。而用“妩媚“来定义董鄂妃的姿容,多少让我们想到了“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诗句。“妩媚”不是“美艳”。董鄂妃款款而来,白衣胜雪,及腰的长发披拂着氤氲的月光,婀娜妩媚,轻移莲步,风姿楚楚,似有烟霞轻笼,当真非尘世中人。这一下子,击中了顺治帝内心的最柔软处,那一瞬间,顺治帝的内心流淌着春天的溪流,清澈而又欢快,顺治帝的爱情终于来了。顺治帝当然要找孝庄.他说:“母亲,我喜欢这个女人,我要立她为妃。”这一句话,石破天惊。如果说以前顺治帝要废小表妹皇后,孝庄能够从谏如流,那是因为她心里是有底数的。无论如何,她们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是经得起折腾的。但是现在,这个真的不行。孝庄甚至有点惊慌,她千言万语,一时不知如何说是好,只好嗫嚅着反复强调:“不能乱来啊。这回说啥也没用。这个女人不是你的。”°孝庄皇后为何阻挠顺治立妃?董鄂妃到底是谁?在清代官方的记载中,对董鄂氏入宫前的身世一直讳莫如深。《清史稿.后妃传》有这样一段记述:“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然而,这段文字带给我们的困感,不亚于它所传递的信息。其一,栋鄂氏,是否就是董鄂氏,即董鄂妃?这个答案的前提要建立在董鄂妃是否真是鄂硕的女儿。如果是,那么她是满族正白旗下的名门淑女。董鄂是满族的一个古老而典型的姓氏,董鄂氏,或作栋鄂氏,“董”是满语译音,“董”又作“栋”,“董鄂”又作“栋鄂”、“东果”,不一而足。名门淑女,这个身世似乎太过正统,总觉得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后人不满足于将这样个庸常的出身冠之于传奇的董鄂妃,于是,流传最多的是,董鄂妃就是秦淮名妓董小宛。董小宛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生于明朝天启四年(),她同柳如是、陈圆圆等并称为“秦淮八艳”,后来,位居“江南四大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以三千两银子替董小宛赎身,董小宛就此嫁于冒辟疆为妾。清军南下,战乱纷纷,董小宛四处逃亡,颠沛流离,年去世,年仅28岁。年,即顺治八年,少年天子才14岁,董小宛已经28岁,而且离开了人世。因此董小宛即董鄂妃之说是不成立的。其二,“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根据清朝秀女遴选的制度,超过16岁便称“逾岁”,这些秀女的年龄限制是13岁到16岁。从董鄂妃的入宫年龄来看,年已18,应该不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进入皇宫的。最常见的说法是《汤若望传》中的一段回忆,说的是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有所闻如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关于这位满籍军人,更多的可能就是顺治的弟弟襄亲王。襄亲王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而这种机缘,也源于清初所设的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按照这个规定,王爷们的福晋要进宫入侍。由此,董鄂妃得以遇见顺治,于是有了最初的相识,以及随之而来的“火热爱恋”。刚才说过,顺治去找孝庄想要册立董鄂氏为妃,孝庄头都大了。怎么这么乱来呢。这可是你自己兄弟的老婆。我们注意到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细节,孝庄皇太后在顺治十一年(年)四月初五颁布了懿命,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为由,停止实施这个命妇入侍制度。可是,顺治皇帝的叛逆,让孝庄无可奈何,事已至此,孝庄也只能长叹声,遂了他的愿吧。顺治帝是真爱董鄂氏,二人上演了一场可以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千古之恋。自从董鄂氏来到宫中,顺治从此有了一个知音。董鄂氏不仅美丽、温柔如水、善解人意,而且知书达理,擅长作诗、作词和书法,在入关之初的满族世家女中,是寥若晨星的女才子。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和受汉文化影响很深的顺治对话。顺治不仅精通汉语汉文,而且在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方面全面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尤其喜爱书法绘画。留存至今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就是顺治的手笔。有行家称顺治的书法为清代各帝之冠,远远超过在全国各地处处留墨的乾隆皇帝。只可惜,两个人恩恩爱爱仅仅四年,董鄂妃就香消玉殒,顺治帝万念俱灰,竟然愤而出家。后来虽然不再出家,但因为染上天花,仅仅四个月后,竟然也病逝于养心殿,时年仅24岁。可以说,承乾宫不仅梨花出名,还藏着这段堪称几百年间宫中最凄美的爱情故事。清初,那位极受顺治皇帝宠爱的妃子董鄂妃就住在这里。可以想象,多少次,董鄂妃与自己的心上人在此花前月下,夜半私语,卿卿我我,海誓山盟,谁能说这梨花没有为他们的爱情作过见证?”当时一位叫吴梅村的名流曾写下一首《清凉山赞佛诗》,虽未指名道姓,却字字句句点名所写的就是这“梨花院落”中的爱情。诗中写道:“张宴奏丝桐,新月穿宫槐。携手忽太息,乐极生微哀。”后来董鄂妃香消玉殒,正值秋季,梅村又写道:“伤怀惊凉风,深宫鸣蟋蟀。严霜被复树,芙蓉雕素质。可怜千里草,委落无颜色。”这“千里草”便暗指一个“董”字。海棠花娇艳动人,花姿潇酒,似胭脂点点,如晓天明霞,是雅俗共赏的名花,被喻为“国艳”,素有“花中神仙”、“花尊贵”的称号,也有“解语花”的雅称。“雪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最美人间四月天之际,海棠花盛开了一树的繁华。在北京,春赏海棠花,莫过于元大都遗址公园、宋庆龄故居、故宫文华殿、陶然亭公园以及法源寺,暮春时节。海棠花盛开之时,嫣红的花蕾朵朵向上,展示出盎然生机。

故宫的海棠

一宫春风暖,一世花相伴!当岁的紫禁城遇上人间四月的春光,故宫会美到让人失语,墙头红粉,深院谁家?这时候的故宫,最美的不是宫殿,而是在点缀在它旁边的各色鲜花。海棠是栽植最为广泛的宫廷花木之一,也是故宫众花中最娇艳的。今日故宫,尚有多处观赏海棠的地方,但文华殿外的海棠最是动人。也许是沾惹了书香和墨意,每年此时的海棠花都是一片彩云般的绚烂,红墙黄瓦的衬托下,竟平添了几分灵动。文华殿前有记录可查的海棠在清末,距现在有年的历史。后来故宫人在文华殿前从协和门到东华门南一带广泛种植海棠,便形成了如今的海棠花海。朱红的宫墙、明黄的屋瓦,暮春之际,拆苞吐馥,艳如赤霞,娇如晴雪,繁花累累,重葩蝶萼,夕阳万点,一树千花。四月,一道朱墙,一角宫檐,一株株海棠静树其间,含香吐蕊,正待绽放。在诗人画家笔下,海棠娇媚却不娇气,寄托了幸福美好的吉祥寓意。唐代德宗贞元年间(公元-年)的宰相贾耽就在《百花谱》中称赞海棠为“花中神仙”,龚自珍在诗中也夸赞海棠“词流百辈花间近,此是宣南掌故花”,以及“南天无此花,北肥南瘦二分差”。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苏东坡非常经典的一首古诗《海棠》,诗里的意思是这样的:说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您看,这首诗通篇没有出现海棠,却把人们喜欢海棠花的意境写了出来。

陶然亭的海棠

海棠在宣南历史上有一定的渊源,陶然亭公园作为宣南文化的载体,自年起每年4月,正值海棠花开时节,举办以海棠为主的春季观花文化季。在海棠春花文化季中,公园栽植绚丽、王族、丰盛、雪坠、露易莎、印第安魔力、红玉等观赏海棠品种,在华夏名亭园摆放以红宝石、绿宝石、多彩等品种为主的沂州海棠盆景,同时在倚新亭、榭湖桥等处营造以海棠为特色的景观节点,搭配林伍德连翘、蓝叶忍冬、早花丁香等春季观赏植物,丰富景观层次,点线面相结合,营造优美的春季观赏景观。四月,陶然亭公园内湖水清浅流淌,与岸上的绿荫垂柳、海棠红花勾画出一副生机勃勃、色彩纷纭的“海棠花海”,当您信步陶然亭公园,一树千花,含香吐蕊,满园诗意。

法源寺的海棠

清代很多寺庙都种植有海棠,这些地方也就成了北京人春天赏海棠花的好去处。现在以丁香花闻名的法源寺当年还以海棠花广为人们所知。法源寺又称悯忠寺,位于西城教子胡同南端,是京城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乾隆时金匮县(今江苏无锡)人秦大樽《消寒诗话》中就有坐在海棠树下,等候寺中长老的记录。乾隆末至嘉庆时,法源寺海棠仍著称,翰林院编修洪亮吉曾经写下“海棠双树忽绝奇,花背得红面复白,岂惟花色殊红白,日午晓露光犹澈。”这样的诗句。林则徐先生于嘉庆二十一年(年)四月初七所写的日记中也提到过在“法源寺看海棠”:“出城后顺途拜客,并到法源寺看海棠、丁香即回。”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一殿一-阁间,满是历史冲刷的痕迹。如今,海棠并不如丁香出名,但也自有花香袭人,风云无边。春日载阳,信步古寺香径,眼前花树如云,殿堂森森,仿佛身在仙境。

北京植物园的海棠

北京植物园海棠园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收集海棠品种最多的海棠专类园,总面积平米,目前共展示海棠种和品种共八十余个,八百多株。既有我国传统的西府海棠、海棠花、垂丝海棠,也有从外地引进的武香海棠,以及从美国引进的钻石海棠、火焰海棠、雪球海棠、红玉海棠等,有花色变化丰富的贴梗海棠,有的鲜红如火,有的娇艳如霞,有的粉白相间。还有从日本引进的倭海棠玲珑秀丽。海棠园内地势起伏,小路蜿蜒,红、白、粉色花型别致,树状高矮错落,海棠花绚丽绽放,景致非常秀美,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如同一幅秀美的画卷,令人惊叹不已。

中山公园的海棠

中山公园南坛门外海棠路上的海棠花盛开时,花色清新淡雅,并散发着淡淡的馨香,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赏。其实啊,中山公园内栽植西府海棠近百株,集中栽植于公园南坛门外一线和内坛等景区。这条海棠路是园内观赏海棠花的最佳景区之一,东西贯穿,长达米,花开后,花枝弯垂,形成一条天然的海棠花廊,美不胜收。春天来中山公园,游客不仅能陆续欣赏到海棠、丁香、碧桃、牡丹、紫藤、月季、芍药等众多中国传统名花,还将观赏到个品种37万株世界名花郁金香、水仙、风信子等球根花卉的风采。。

宋庆龄故居的海棠

“海棠院里寻春色,日炙荐红满院香。”在宋庆龄故居赏海棠花的历史由来已久。当院内两株近岁的西府海棠繁花似锦之时,便也拉开了宋庆龄故居海棠文化节的序幕。宋庆龄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后为醇王府花园,园中有两株西府海棠,每年4月10日前后开花,花开时节,繁花胜雪,云蒸霞蔚,为京城一大盛景。斗转星移,斯人已去,故居里的两棵西府海棠依旧焕发光彩。春时花枝簇拥,夏时绿意盎然,秋时硕是累累,冬时厚积薄发。如今,故居一年一度的海棠花文化节,成为人们踏青赏花、怀念伟人的绝佳去处。每到四月,宋庆龄故居里芳草萋萋,百花争艳,两棵古西府海棠如期绽放,在千余海棠盆景的映衬之下分外美丽。海棠花被誉为“国艳”,故居的西府海棠象征中国气派、美好生活、领袖风范,体现了中华文化理念、智慧、气度与神韵。故居以花为媒、文为介,聚八方宾朋,汇四方人气,不仅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也受到各国嘉宾的好评。宋庆龄故居的这两株是醇亲王府的旧物,近年。每年逢春季四月份开花,满树海棠从粉红色、淡粉色、到最后变为全白色,非常漂亮。宋庆龄生前在花期时请朋友们来赏花,等待秋天硕果累累,又将海棠果制成海棠浆分给工作人员吃。有人说,故居的这两株海棠寄托的正是一份相思。然而无论如何,能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地方细品海棠的精巧,却很是风雅。宋庆龄故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花园,乾隆年间为和珅别院,嘉庆年间为成亲王永瑆王府花园,后为光绪父亲醇亲王奕譞府邸花园,清末又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即摄政王府花园。明珠之子清代第一词人纳兰容若曾在此吟诗填词,园中现留有其亲自种植的两棵古树‘明开夜合树’,本名“卫矛”,初夏开小百花,昼开夜闭(所谓明开夜合也是这般由来)。为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手植……。庭院《海棠花开忆纳兰——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名篇展》使人在赏花的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之美,使四月的故居成为花的海洋,更捧出一场文化盛宴。文化节期间,将举办“海棠八会”:花会、诗会、茶会、乐会、论坛等。“初见园”中,将提供特种饮品、精致茶点,可在其中约朋会友、品茶小憩,隔窗遥望海棠花,在纳兰公子吟出“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的地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纳兰明珠长子纳兰性德被誉为清朝第一词人,《纳兰词》在当时就享有盛誉,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说法,可见其词的影响之大。纳兰性德酷爱读书,喜好结交英才。他待人真诚,乐善好施,他住所的渌水亭,也就是现在的宋庆龄故居恩波亭,也成为当时文人骚客的聚集地。纳兰性德好饮酒作诗,如今宋庆龄故居的南楼曾是他最爱的饮酒赋诗之地,纳兰性德曾在南楼前的湖岸边亲自栽种数棵明开夜合树,并为其赋诗:“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这几棵树如今有一棵尚存,经鉴定树龄约为三百年,与诗文隔空呼应。另外,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就是出自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纳兰容若)(-,满族)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意思是说"事物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化得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没有了刚刚认识的时候的美好、淡然。那么一切停留在初次的感觉多么美妙,当时的无所挂碍,无所牵绊,一切又是那么自然。初见时的美好,结局的超乎想象,勾绘的人生,总有那么几许淡淡的遗憾和哀伤"。

元大都遗址公园海棠

在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里,小月河静静流淌,河岸绿树茵茵。每年清明,正值海棠花开时节,花姿潇洒、艳丽夺目。正可谓:绿柳婆娑嬉紫燕,红花腼腆吻晴天,这边水光潋滟晴方好。而小月河也因此得了个很文艺的名字:海棠花溪。小月河,又名土城沟,据传曾是元代北京城的北护城河,把海棠林分成两片,河水清浅安静,与两岸妩媚姻静的绿茵垂柳、海棠花构成一幅生态盛宴!海棠花溪不仅是国家A级景区,也是北京城里最大的海棠林。海棠花溪分为东区和西区,这里种植了西府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垂丝海棠等“海棠四品”,还有钻格海棠、亚当海棠、雪球海棠、王族海棠、宝石海棠、凯尔斯海棠、琥珀海棠、印第安魔力海棠、粉牙海棠、北美海棠等诸多品种余株的海棠树,西区主要是西府海棠,雪球海棠等品种,东区是新优品种的展示。站在土城城垣眺望,曾经的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犹在眼前,静静流淌的小月河诉说着历史的烟云,绕河两岸的海棠却生机盎然,吐露着新时代的欢欣。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自年开始举办”海棠花节",如今已与香山植物园的桃花节、玉渊潭的樱花节并称京城春日里的三大花事。年,元大都遗址公园海棠花溪也被评为北京个网红打卡地之一,吸引着众多有人在春天到这里来赏花观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园最西端的起点是“蓟门烟树”,城台保留了清乾隆御制“蓟门烟树”题词,被称为燕京八景之一,象征着古城北京发展的早期阶段。

  

此外,公园里还有一个“鞍缰盛世”景区,元代被称为马背上得天下,“鞍缰盛世”就是以马为主线,利用地形起伏变化,在局部地段营造蒙古草原的自然风貌,并以八匹高大雄伟、栩栩如生的骏马雕塑紧扣主题,表现蒙古人当年策马征战天下的恢弘气势。园内不少游人,尤其是孩子们都爱骑上马背,留下一个奔驰不息的形象。

长椿寺的海棠

“宣南史迹,源远流长。周封蓟城,金建中都。古都北京,始于斯也。”这是著名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话,如今记录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

这里藏着宣南地区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发展密码。从古蓟城到金中都,这里名寺林立,市井街巷千姿百态。明清两代,各省试子以及天下鸿儒学士汇聚此地酬唱赠答;梨园名角居住生活在宣南幽静的小巷中;热闹繁华的天桥是北京民间艺术的摇篮。这些历史瞬间如明珠一般被珍藏在宣南文化博物馆里。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坐落在明代古刹长椿寺内,院内红墙灰瓦,古木参天。即使是盛夏时节,行走在院内也会感到多了一份清凉。院内墙上刻有一份《长椿寺史话》,从中能了解到古刹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明清时就风景秀丽,种植有槐树、藤萝、梅花,文人骚客常在此燕集酬唱。正对着门口的是“悠悠宣南”主展馆,介绍了宣南地区的历史源流。元朝时,北京城址北移,旧城在南,民居、寺观、酒楼盈衢,“南城”成为官绅、士人的游乐之地,久而久之,形成了连接新城旧城的若干斜街,这些斜街交会处车水马龙,后人称之为南城“龙脉”之象。

据记载,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家住现在的通州地区。她自幼家贫,被父亲李伟卖到通州的陈家,做了陈小姐的丫环。万历皇帝的父亲隆庆皇帝在即位之前为裕王时,娶了陈小姐为王妃,李太后也随陈小姐进了王府,并为裕王生了儿子。

裕王即位为隆庆皇帝后,封陈小姐为皇后,李氏为贵妃。隆庆皇帝死后,因陈皇后无子,李氏十岁的儿子朱翊钧即位,即万历皇帝。陈皇后和李氏同时升为皇太后。

然而李太后出身微贱,总觉着自己的地位低于陈太后,于是她便宣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世下凡,并广建寺庙,想借着佛教的光环来抬高自己。李太后死后人们叫她“九莲菩萨”,所以长椿寺里一直保存着一幅九莲菩萨画像。

长椿寺,曾有“京师首刹”之称,由明神宗万历皇帝的母亲孝定李太后下令敕建。万历皇帝以《庄子·逍遥游》中“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的典故,为寺院命名为“长椿”,意在祝福李太后健康长寿。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梨花海棠相伴老”,不知不觉春天已过半,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终点,而在于沿途的风景。心中有爱,眼中有光,世界便风情万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xinzia.com/fzpf/7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