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端午,市场上早已有了风味众多的粽子,自然也想到了母亲每年包的端午粽。母亲包的粽子,食材极单纯,只是纯粹的糯米中放一两颗蜜枣。她不喜欢在粽子中加入诸如咸肉、蛋黄之类的东西,固执地认为,那会破坏粽子本身的味道。母亲喜欢简简单单,一如她平平淡淡、清清白白的一生,我们便也习惯了这份自然、纯正,喜欢这种清淡却又绵长的味道。
孩提时,对过节有着莫大的热情。对于端午,不能像现在的孩子一样,说出三闾大夫的诸多传说,那时的我们只是对三餐以外的吃充满想往。当然,为了吃,我们这些娃娃们也能做点事儿,这使得小小的心里多了一份浅浅的得意与骄傲。每年,我们为端午所能做的事就是打粽叶。故乡的那一方苇塘,早在二三月间就已青青郁郁,芊芊芃芃,苇叶乌油油的,绿得发亮,在春风中像翻腾的海。
邻家的几个女孩带着我走进了苇塘。最好的苇叶要算靠近苇杆顶端的那几片了,颜色翠绿鲜亮,狭长的叶子触摸起来很有韧性。苇叶打下以后,就把它们整齐地攥在手中,每每到了三五公分厚的时候,便把它们拢起来扎好,系上一根长绳,挎到身上。而这挎着的任务往往就是留给我的,因为平时母亲很少让我做事,在那些女孩的眼里我是极为笨拙的。采苇叶,我的手脚总是跟不上她们那般灵活,就安排我帮她们背着,我也甚是乐意。风,吹着芦苇沙沙地响着,我,乐滋滋地跟在大家后面,肩上挎着的一把把苇叶随着轻快的步伐,有节奏地跳动、跳动。
几天下来,我们所采的苇叶被大人一串串的挂在屋檐下、篱笆边。一时间,村里到处添加了丛丛簇簇鲜嫩的色彩,煞是扎眼。等到阳光雨露使苇叶变得微黄时,端午节也在眼前了。
大人们便取下它们,泡在水里,不多久的功夫,苇叶竟奇迹般地又恢复了新鲜、水灵。不久,家家户户的屋子里便飘出了它的清香。
扎粽子用的草,现在都用棉线了
我蹲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将苇叶一片一片圈成斗状,灌上糯米,塞进蜜枣,然后放进锅里,文火慢慢地煮着,直至满屋飘香。这样的动作,重复了许多年,我还依然很眷恋、怀念。母亲包的粽子永远有母亲的味道,香香糯糯、甜甜淡淡。唇间齿尖,得用一辈子去回味……
文字:小熊老师
音频:风信子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阅读
1、粽子的战争
2、一只粽子引发的遐想
3、汨罗江畔的他
4、咱那嘎达的五月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